第773节 干涉别国内政(2 / 3)

怕,为什么?因为卫斌有钱!他现在手握雄资,13亿金币都不知道应该花在哪里,这不就是一个好去处么?

卫斌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战术可是研究的非常透彻,基本上他已经可以做到信手拈来了,那么,何为合纵连横?

合纵连横这个词语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,其实质其实就是战国时期,各大国家为了拉拢他国而进行的外交、军事斗争。

连横说白了就是“连一强以攻众弱”!也就是说,其中一个强国,去拉拢另一个强国,然后一起去进攻其他弱国,因为他们两家本来就是强国,联合起来以后呢,那就更加所向披靡了,比如当时的秦国或者齐国拉拢一些国家,共同进攻其他的一些弱国。

而合纵呢?合纵其实可以理解成连横的反义词,即“合众弱以攻一强”,常常用于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兼并,因为他们都是比较弱的国家,他们在单打独斗的情况下,很难抵抗诸如秦国、齐国的入侵,所以他们必须要联合起来,共同抵御强国的入侵,因为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都明白,如果今天你的隔壁被人打了,你不去帮忙,那你隔壁被人家打死的时候,下一个就是你了,你今天不去帮助你的隔壁,那你来猜一猜,将来被打的这个轮到你的时候,你的另一家隔壁会不会跑来帮助你呢?在春秋战国时期,其实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,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强国,阻止秦国和齐国兼并入侵!

春秋战国时期合纵连横可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历史,合纵连横分开来说,合纵代表人物有公孙衍和苏秦。

公孙衍是魏国人,但是他最先任职的却并非是魏国,而是先在秦国任大良造,他在秦惠文王嬴驷早期,就帮助秦国攻打魏国,并且取得了河西之战的胜利,取得了河西之地这一战略要地、肥沃之地的控制权。后来,他又转任魏国出任相国之位,相国和大良造的官职其实是差不多的,只不过名称不同而已,他在任职相国之位期间,第一次提出了“合纵”战术,并尊楚怀王为“合纵大队长”,联合五国一起攻秦,由此,这才开启了合纵连横的序幕!可以说,公孙衍是合纵战略的创始人。

而第二个合纵战略的代表人物,也是将合纵战略运用到巅峰的人物,便是苏秦!苏秦这个人可了不得!

苏秦是寒国人,他本来是去游说秦王连横的,通过连横战术去打压各个小国,扩充自己的地盘和势力,但是他却并没有得到重用,他毕竟是寒国人,寒国也是一个小国,即便是现在没有被列入连纵的攻击对象,但将来肯定会成为攻击对象的,哪有联合起来对付自己母国的,所以当时的秦王并不信任苏秦,也觉得太冒险了!而就在这时候,燕昭王求贤若渴,就这样,苏秦又远赴了燕国,最终得到了燕王的重用,开始帮助燕国兴国。

从这时候开始,苏秦开始游说各国合纵攻秦,合纵攻秦失败后,又去齐国赴任相国,从这时起,苏秦开始了他的最辉煌时期,他出任齐国相国之后,开始暗中帮助燕国游说各国合纵伐齐,这一招就太厉害了,他通过兵法五间之一的死间,成功的将齐国拖入了万丈深渊,使齐国成为了众矢之的,为几年后的五国伐齐,乐毅破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要知道,当时的齐国可是一个超级大国,当时的格局是东西齐秦并立,其他诸侯国都被这两个诸侯国压得喘不过气来,而就是这样一个大国,硬生生的被入侵给搞垮了,苏秦牛不牛逼?

苏秦以一己之力搅得春秋战国风云变幻,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佩戴六国相印的人,也成为了历史上名气最大的死间执行者。

在他身上,除了他的战略能力值得我们敬佩以外,其生平故事中,还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,比如“头悬梁,锥刺股”的事迹,就是从他身上传出来的!

说完了合纵,该说连横了!

说道连横,就不得不提张仪了,张仪可是一个牛逼人物!

张仪是魏国人,他先是在楚国做客卿,后来被人诬陷盗窃,于是便逃到了秦国,最终得到秦惠文王赏识和重用。

他两次在秦国为相,后因为与即位的秦武王不和,又逃到了魏国任相,最终死在了魏国。

在他在秦国任相期间,正值公孙衍提出“合纵”来对付秦国时期,于是他开始进言秦王,只身前往各国游说各国事秦,提出了“连横”谋略,最终打击了合纵联盟,令公孙衍的合纵攻势,化解了秦国的五国灭秦的危机!

而另一个连横的实施者则是范睢,范睢可是一个神人,他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的明显,他的优点是能力强,帮助秦国走向了强盛,但是缺点也不容忽视,那便是锱铢必较,有人对他有恩,那他绝对会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,但是,如果有人得罪了他,那你家的小鞋穿都穿不完,到头来怎么死的都不知道!

范睢先是在魏国做魏齐的门客,后来被人诬陷通敌,接下来就搞笑了,他遭到了魏国的迫害,而就在他身亡之际,他在当时的厕所所长郑安平的帮助下,以假死的方法,被郑安平所救并带到了秦国,从此,二人的仕途开始一发不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