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2章 如果是这家公司,我破例(1 / 2)

重生:我的80年代 刀9 1310 字 1个月前

投资会开始之前,查理·施怀雅悠哉走来,坐到李建昆他们旁边,还带来一个漂亮小妞。

“呀!慧珊,你也在这啊。”

“我跟我爹地来的。”

这姑娘名叫欧阳慧珊,跟黄茵竹有些私交,一个圈子里的朋友。

俩姑娘有一阵没见,拉着手搭话,查理瞥向李建昆,淡淡问:“兄台贵姓?”

“李。”

“李?”

查理微微一怔,不得不再次审视他一番,与脑子里的信息逐一印证,可是都不像。

再说,是又如何?

港城最反骨的李姓,不过深水湾那家,拿下怡和25%的股份,想吞掉九龙仓,却临时犯怂,织好的嫁衣不得不转卖给包船王,凭包船王的实力才拿下。

这個李家经营理念是:家人不得参入公司经营。

“你和茵竹是怎么认识的?”

“这跟你有关系吗?”

查理眯起眼睛。旁边的黄茵竹察觉到气氛在变冷,侧头道:“查理,你不去开工?”

“犯不上,有小弟在。”

太古是四大洋行之一,自然离不开银行业,有家太古银行,据黄茵竹所说,查理的父亲是主要负责人之一,他自己也在其中任职。

简而言之,他今天是过来放贷的。

越是有钱人,越擅于利用银行的钱赚钱。

银行赚取无风险的利息,各取所需。

该说不说,港城的银行如此积极地拉贷款,倒给李建昆提供了一个思路。

这会儿,脑子里沿着这个思路,不断发散……

1982年撒妾尔访华。

1983年港币危机,达到历史最大跌幅。

1984年《中英联合声明》签订。

1985年港币资产恐慌性抛售,爆发经济危机。

如果逆向思维去想的话,这些都是机遇。

那如何把握住这些机遇?

怎样实现反向操作呢?

首先,他需要一大坨子港币,越多越好。

他手上港币固然不多,但是,银行有的是……

投资会正式开始,影视协会的一位大佬致开幕词后,各个影视项目的负责人,陆续登台推销自家的影视作品。

吐沫横飞。

每一个影视项目推荐完成后,现场有意向的投资人会举牌,双方达成一致,当场签订投资协议。

效率很高。

黄茵竹不时用胳膊肘撞李建昆,急不可耐,眼见五六个项目过去,你倒是动一动啊你!

要说拿银行的钱去投资电影,也不是不能干,可李建昆还是兴致缺缺。

同样的道理,投资电影回报率太低,有这钱去捣腾别的不好么?

又一名影视项目负责人登台。

“大家好,我是中原影业的代表,我们这次要招投的影片叫《少林寺》,招投金额,40万港币……”

嚯!

底下哗然一片。

这可是头一遭啊!

投资人们都没想到这家公司会招投。

他们的来头可不小,或者说特殊。

他们是大陆的国企。

中原影业的背景,出自大陆的左翼电影,又称新兴电影运动,二三十年代的时候,在内地拍过许多主旋律影片,大获成功,后来他们将目光瞄向中西角力的重要意识形态战场——港城。

组建了“长城”、“凤凰”、“新联”三大影视公司。

在60年代时,港城影视界有国语片“四大公司”和粤语片“四大公司”。

长城和凤凰占据国语片四大公司两席,另两家是邵氏和电懋。

新联则和本土的光艺、中联、华侨,并列为四大粤语片公司。

声势浩大,辉煌一时。

这三家左派影视公司,推出过许多优秀作品,譬如《败家仔》、《七十二家房客》、《杨乃武和小白菜》、《红楼梦》、《阿Q正传》、《绝代佳人》、《云海玉弓缘》等等。

吸金能力相当强。

只是后来,随着大陆那边哗啦哗啦,港城的左派电影发展陷入瓶颈,所有编导和从业人员均被召回。

谁能想到当初拥有千万资金盈余的他们,现在竟然混得这么惨,为区区四十万港币,还得公开招投。

长城和新联也合并成为中原影业。

抱团取暖。

“我们这部影片会在大陆取景拍摄,也会在大陆上映……”

好家伙!

听闻此言,现场沸腾。

所有投资人的眼神都亮了,一个个摩拳擦掌,迫不及待。

有些人甚至已经将号码牌举过头顶。

这如果不投那就是个傻子!

会在大陆上映!

大陆十亿人口啊,市场大到骇人听闻!

说句不好听的,拍成一堆狗屎,都没有亏的可能。

但凡还能入眼,必定赚个盆满钵满!

李建昆坐在椅子上,表情呆滞,《少林寺》招投资?

这不等于好有一比吗——蛋糕砸脑门上!

要知道,这部1982年上映的电影,以一毛钱的票价,在内地取得了1.6亿人民币的票房